港交所开啓新一輪改革大幕,無收入科技公司也能上市

投行圈子 發布於:2023-03-28


文丨黃慧玲 王穎 編輯 | 陸玲

來源:讀數一幟

港交所向更多有潛力的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門。

近日,港交所全資附屬子公司聯交所宣布推出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進一步擴大香港的上市框架。《主板上市規則》(下稱《上市規則》)將於3月31日起新增一個章節第18C章,有意根據新章節上市的公司可於該日提交正式申請。 

《上市規則》發布後,港交所可接納五大領域內的企業申請上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根據新規,無收入無利潤的科技企業若符合條件便可申請上市。 

“這是香港股票市場發展的另一新裏程碑。”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引入新的上市機制將有助於創新領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資本市場。

近年來,港交所啓動了一系列變革以激發市場活力。港交所此次主板上市規則改革,可以看作2018年改革的延續。業內人士認爲,中國香港憑借獨特的地理區位、人力資源及國際化規則方面的優勢,已成爲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連接全球的“橋頭堡”。

“這次改革有助於進一步吸引海內外優質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提升港股對科技企業的吸引力。”博大資本國際總裁溫天納告訴《財經》記者。

富途投研團隊認爲,吸引更多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上市有利於增加港股市場流動性,提高市場活力和國際競爭力。但無收入、無盈利的科技公司通常風險較高,未來盈利不確定性很大。“對於投資者,無收入、無盈利公司通常很難估值,對投資能力要求更高,監管部門需更加注重投資者保護。”

“香港上市的門檻很早以前就开始降低,但頭部公司佔據了全市場大部分成交量,很多公司上市之後就變成僵屍股,幾乎沒有成交,甚至淪爲了收割散戶的工具。”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向《財經》記者表示:“在推動新規的同時應該對於這些亂象同時治理。否則雖然上市容易了,但沒有產生財富效應,對以後的上市、估值、交易都會有影響。”

對於業內的關注與擔憂,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潔鏇也在當日下午的發布會中作了回應:“我們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是多種多樣的,此次規則不止有市值門檻,還有其他要求,如禁售期、定價機制等。不應僅僅關注最低市值,而把它視作對投資者保護的唯一方面。”

酝釀已久的改革

根據港交所公布的資訊文件,針對特專科技公司,已商業化公司的市值應不少於6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的市值應不少於100億港元。收益達1.5億港元但低於2.5億港元的未商業化公司的研發开支比例最低門檻降低至30%,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中有至少兩個年度的每年達有關比例,以及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合計達有關比例。

在優化定價方面,至少50%的發售股份須分配予“獨立定價投資者”,即符合相同獨立性規定的機構專業投資者,及管理資產規模、基金規模或投資組合規模至少達10億港元的其他類型投資者。

與此前的咨詢文件相比,港交所降低了對相關公司的市值要求、研發开支比例的最低門檻、適用期,並細化了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要求,以及對獨立投資者的定義。《財經》記者梳理具體區別如下:

據了解,聯交所在此次徵詢意見過程中共收到90份非重復回應,回應人士包括投資公司、專業機構、潛在上市申請人、企業融資公司等。

伍潔鏇表示,此次新規應市場意見稍作調整,同時確保能爲維持監管原意。

實際上,港交所對科技公司IPO的改革酝釀已久。

早在去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稱,將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競爭力,將修改主板上市規則,爲尚未達到利潤和交易要求的先進科技企業融資提供便利。

同時,港交所也刊發了有關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的咨詢文件,吸引無盈利、無收入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並向社會公衆徵求意見。

從提出改革意向,到今年3月落地實施,僅歷時5個月,足以看出港交所擁抱科技企業的迫切心情。“優質上市資源是有限的,各交易所都想要爭取。交易所开門做生意,有好公司才有成交量。”有投行人士直言。

香港交易所聯席營運總監陳翊庭曾公开表示,推出上市新規是爲了提升香港市場競爭力,提升香港作爲全球新經濟公司首選上市地的地位。

其實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宣布了25年來最大變革,接受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公司和海外中概股回港上市,就此掀起了一輪生物科技公司赴港IPO、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熱潮,港交所IPO募資額也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登頂全球。醫療保健業與資訊科技業合計共佔香港市場總市值逾三分之一。

不過,自2020年以來,港交所全球IPO募資排名开始下滑,到了2022年,IPO募資額僅爲2021年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球第四。另外,就科技行業上市公司數目及市值而言,港股仍落後於美股及A股。

港交所還面臨自身業績下滑的壓力。年報顯示,去年港交所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爲184.56億港元,同比下降12%;淨利潤爲100.78億港元,同比下降20%。港交所稱,業績有所下滑主要受全球金融市場表現不佳影響。

此外,低估值、流動性不足等問題一直困擾着港股市場。“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雖然在整體估值規模、流動性等方面,與美股、A股還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一直在拉近。港交所愿意改革,從過去偏向傳統行業,到現在主動吸引科技創新企業,展現了積極的姿態。”和合首創(香港)執行董事陳達告訴《財經》記者。

企業與資本的期待

面對港交所拋出的橄欖枝,從初創期高科技企業到投行、投資機構等开始躍躍欲試,對於獨角獸企業的出現充滿期待。

“現在已經有境內高科技企業向我咨詢港交所這次改革的具體細則,他們也在密切關注。”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強研發、高投入的獨角獸企業將成爲最大受益者。以生物醫藥行業爲例,該行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在港交所2018年改革後,一度有多家未有收入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體現了創新藥行業迫切的融資需求。

在陳達看來,此次上市新規所能吸引的科技企業,大概率仍聚焦在芯片、人工智能、雲計算、互聯網等行業。

但他也認爲,未商業化特專科技公司的市值檻並不低。“能達到估值要求的公司大概率已跨過初創期,完成多輪融資,算是實力強勁的行業獨角獸。”

另外,光企業有意愿還不夠,對於這類無收入無盈利科技企業,港股二級市場投資機構是否愿意买單,仍是未知數。

“港股市場青睞兩種公司,一是派息率很高,業績穩定的;二是滲透率迅速提升的,可以理解成增長速度很迅猛,而且會講故事的。”有二級市場投資人士認爲。

對於內地未盈利的科創企業而言,如今上市的選擇更加多元,不僅有港交所、納斯達克,還集齊了A股資本市場的三大板塊——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港交所有何優勢?

富途投研團隊表示,港交所的優勢在於國際化與开放程度更高;上市審核標準與流程相對友好;香港稅收政策較爲優惠;相比內地交易所,香港市場投資者結構可能更加穩定。但科技企業選擇上市地是出於綜合因素考量,不僅取決於上市門檻,還有市場規模、流動性、監管制度等。

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冠認爲,“對於中國內地的科創企業來說,上交所科創板與港交所18C章的上市路徑各有優勢。港交所18C章更適合有國際化需求的企業,尤其是五大科技行業與消費、金融及新興產業相結合的企業,而上交所科創板已經在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形成了集羣效應。”

“與其他交易所相比,香港應該凸顯其作爲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吸引企業和投資。”溫天納對《財經》記者表示。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4/28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