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招股書失效,撈王距離上市還有多遠?

紅餐網 發布於:2022-03-05

粵式火鍋品牌“撈王”,蓄力多時,踏上了赴港上市的徵程。然而,撈王卻未能在六個月內通過港交所聆訊,導致招股書失效。在這樣的背景下,撈王需要在三個月內重新提交招股書,才可重啓上市進程。

主打清湯火鍋的撈王,到底能否殺出紅湯重圍,成爲繼海底撈、呷哺呷哺後的“中國火鍋第三股”?

本文轉載自餐飲品牌觀察(ID:cyppgc88),作者:紅餐品牌研究院。

火鍋,作爲餐飲市場的一大品類,有着龐大的市場份額,備受矚目。據紅餐品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2020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近6000億元,有着近60萬家門店。其中,以海底撈爲首的川渝火鍋品牌數佔比爲52.3%,門店數佔比61.3%,由此來看,川渝火鍋已經是火鍋細分賽道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同時這也意味着川渝火鍋賽道實力選手雲集,廝殺必然非常激烈。2021年,連川渝火鍋巨頭海底撈也面臨着閉店超300家的艱難處境。

然而,當傳統紅湯火鍋巨頭战況慘烈的時候,新晉清湯火鍋玩家卻一路上揚。2021年9月,豬肚雞火鍋品牌撈王衝擊港股IPO,旗下擁有“行運打邊爐”品牌的“行運集團”獲數千萬元融資……

近年來,粵式火鍋品牌的壯大正是得益於粵式火鍋賽道的崛起。據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2020年粵式火鍋門店數佔比爲12.7%,品牌數佔比爲18.8%,市場規模佔比在火鍋大類中僅次於川渝火鍋,爲火鍋品類中的第二大細分賽道。

可是,相比川渝火鍋,粵式火鍋品類的品牌化和規模化程度並不高,也尚未跑出海底撈這樣的巨無霸品牌。這對於粵式火鍋品牌來說,是一大挑战,卻同時也是一種莫大的機遇,尤其是對於“粵式火鍋第一品牌”的撈王來說,其機會很大。

撈王發展至今,已有不俗的業績表現。2020年,撈王集團年收入超10億元,其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撈王年收入佔據全國粵式火鍋總市場份額的1.7%,在五大粵式火鍋品牌中排名第一。

於是,可以看到2021年9月份,當撈王向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的時候,行業內外關注度非常高。可就在2022年3月的第一天,觀察君便發現撈王在港交所的招股書狀態顯示爲失效,雖然有消息稱撈王或會像綠茶那樣二次交表,但是卻不得不讓人替撈王擔憂起來了,撈王上市之路到底還有沒有戲呢?

這個問題觀察君暫時也沒辦法回答,或許我們需要回到撈王本身來看一看,撈王這些年發展壯大的底氣是什么?衝擊IPO,撈王到底有沒有勝算呢?

徵服上海胃的豬肚雞火鍋

有何來頭?

豬肚雞火鍋源於廣東客家。在宴席上,客家人愛把豬肚雞作爲餐前湯,有暖胃之功用。後來,豬肚雞被發掘爲特色名菜,成爲飯店中的主打菜品。市場上开始出現豬肚雞專門店,且主要流行於廣東地區。

誰曾想,這道廣東名菜,在撈王手裏,卻是率先在華東市場打響了名號。

(1)屢次創業失敗,轉攻錯位競爭

2010年,趙宏澤與合夥人在上海創立撈王,主打豬肚雞火鍋。开業即爆紅,晚市六點开始,下午四點半,就有客人提前排隊。

這不是趙宏澤的第一次創業。彼時33歲的趙宏澤,年少時經歷過不少波折,甚至高中還遭遇過中途被退學的窘境。趙宏澤曾經對外透露,被退學了之後,自己很沒有自信,也不太想要跟人交流。

其後,他到朋友工作的火鍋店裏打工。白天送報紙,晚上當店員,忙碌的生活依然沒有阻擋他對工作的熱情,雖然不善言辭,但是他對工作盡職盡責。短短一個月後,他就從店員升爲店長,而且還成爲當時該火鍋品牌所有店長中業績最好的那個,漸漸的,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

後來,經商成功的哥哥邀請他到上海發展。在哥哥的指引下,趙宏澤嘗試過不少項目,做過櫃櫥學徒、賣過房子、銷售淨水器、开過杭幫菜館……但不見起色。後來哥哥提前退休,把公司股份留下給他,趙宏澤想起當火鍋店長的經歷,便有了做餐飲的打算。

做餐飲是定下來了,做什么品類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趙宏澤發現麻辣火鍋市場競爭非常大,自己很難擠進去。而當時豬肚雞火鍋在廣東市場的表現極爲搶眼,而在上海地區,豬肚雞則是一片未被开發過的藍海。加上公司其中的一個股東曾經有在廣東經營這一品類的經驗。最終,趙宏澤和股東們達成一致,在上海开設主打豬肚雞火鍋的撈王粵式火鍋店。

華南名菜,能在華東擁有多少熱度?或許在开店之前,趙宏澤和股東們都料想不到撈王竟能一炮而紅。

上海對粵式餐飲的高接受度,豬肚雞火鍋帶來的新鮮感,清淡養生的市場定位……錯位競爭帶來種種優勢,使得撈王开業伊始便迎來大量的客流,隨後撈王乘勢進行門店拓張,三個月時間就开出了三家門店。

圖片來源:撈王官方微博

從2010年到2013年的3年時間裏,撈王從一家門店發展至10多家門店,慢慢在上海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快速擴張遇困,改變管理思路

餐飲企業都會面臨一個通病,即門店從0-1會發展得比較迅速,但是從1-10甚至更多門店的時候往往就會面臨諸多運營難題,撈王也避不开這個坑。

從單店到多店,撈王快速擴張帶來了不少管理問題,原有的親力親爲管理模式難以跟上。

流程化不足,是這個時期的最大管理弊端。趙宏澤和妻子回憶,在這個階段,夫婦二人作爲管理者一直在解決問題,缺乏一個合理的機制把管理的任務下放到其他人員手上。

另一方面,趙宏澤和股東也存在經營理念上的出入。股東希望以較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導致撈王一开始盡可能地壓低成本。僅從裝修上就能看出,撈王最初的裝修較爲簡陋,甚至出現白柱子寫黑色字的設計,比較影響品牌的形象。

當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的時候,外部的危機也在悄然到來。2013年,上海更迎來禽流感和黃浦江死豬事件。撈王賣的是豬肚雞,不幸踩中食安事件裏的兩大地雷,生意直降八成。

內憂外困的情況下,團隊成員疲憊不堪,員工關系和家庭關系磨合困難。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趙宏澤接受紅餐網採訪時曾表示,當時的他決定改變管理思路,讓企業發展不只圍繞着業績目標,要摒棄利潤最大化的管理思路。

隨後,撈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首先是裝修升級,轉爲以黑色爲主調,紅色點綴的古典中國風;其次是流程上制定考核標準,以SOP(標準操作程序)指導員工工作;再者是品質上重視食品安全,在建立中央廚房的同時保留廚師技藝。

一番內部改革後,撈王呈現出了全新面貌:對內,員工管理系統化,人員流失率低,供應鏈實現標準化;對外,食材新鮮安全,門店風格精致沉穩,門店集中开在中高端商場。

圖片來源:撈王官方微博

而彼時市場上的豬肚雞火鍋品牌,如淼鑫豬肚雞、淼福豬肚雞,大多开在市井的大街小巷,人均消費在50~60元左右,品牌化能力較弱。

相比較而言,定位爲中高端豬肚雞火鍋市場的撈王,優勢顯露無疑。尤其是走出壓縮成本的思維局限後,撈王的發展之路更是變得平順不少,隨後便以平均每年开設10家直營門店的速度,在江浙滬地區落地生根。

2015年,撈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同年獲得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並走出華東在北京开設門店。

(3)加速異地擴張,穩步佔領市場

2017年後,撈王加速門店擴張,從平均每年新增10家門店的速度提升至每年新增15家,同時其招股書還披露,2020年撈王的版圖擴張提速一倍,當年新增了34家門店。

在市場开拓上,撈王繼續在華東地區夯實基礎,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之外,把門店網絡深入至常州、南通等二线城市,以及連雲港、泰州等三线城市。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8月,撈王在江浙滬地區已开出了116家直營門店,佔總門店數的85.3%。

當穩穩立足於華東市場後,撈王开始了走出華東走向全國的擴張行動。2018年,撈王落子深圳、重慶、西安、武漢等地,試水華南、西南、西北市場。截至2021年8月31日,撈王在華東之外的地區已有20家門店。

而在華東之外的市場,撈王同樣展現出了強勁的盈利能力。據撈王招股書,撈王大部分新开門店均在开業1-2個月之內達到盈虧平衡。譬如撈王鍋物料理深圳門店2018年开業至今,翻台率均超過3.2次/天,成功復制了華東門店的良好運營經驗。

在這一時期,撈王亦开始尋找第二增長曲线——發力外賣火鍋業務,還开闢出了兩個副牌——“鍋季”與“撈王心靈肚雞湯”。相對於主打品牌,鍋季聚焦一人食的消費場景,撈王心靈肚雞湯則定位快捷便利的少人聚餐。

圖片來源:撈王招股書

相應地,兩個副牌的客單價均較低,餐廳面積也比較小,希望吸引的是注重獨立空間的年輕客羣。截至日前,鍋季與撈王心靈肚雞湯共开出了5家門店。

火鍋玩家衆多

撈王衝出重圍的底氣何在?

火鍋品類規模龐大,撈王得以脫穎而出,主要得益於以下兩個方面:

(1)切入豬肚雞火鍋賽道,差異化突圍

火鍋市場入局者衆,想要突圍而出,必先踩準賽道。

川渝火鍋市場趨向飽和,更有海底撈等巨頭把持,新品牌難以從中突破。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川式火鍋市場收益達2538億元,爲粵式火鍋市場收益的4倍有余。

而粵式火鍋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火鍋賽道,行業呈上升之勢。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粵式火鍋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爲3.6%,遠超川式火鍋(2.9%)和京式火鍋(1.6%);2020年至2025年,粵式火鍋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預計將達15.3%,繼續領先川式火鍋(14.5%)和京式火鍋(13.3%)。2025年,粵式火鍋的市場規模預計比2020年翻一番。

伴隨着粵式火鍋市場的崛起,豬肚雞火鍋也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據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2020年全國豬肚雞火鍋門店數佔到了全國粵式火鍋門店數的11.9%。可是,豬肚雞市場卻高度分散,品牌化連鎖化程度不高。

並且,目前在粵式火鍋各個細分賽道中,不管是潮汕牛肉火鍋還是椰子雞火鍋,均有實力比較強勁的選手出現,而唯獨在豬肚雞賽道中,暫無特別強勁的對手,撈王是妥妥的品類領頭羊。

此外,據撈王招股書,粵式火鍋五大品牌僅佔總市場份額的5.0%,尚未出現壟斷市場的大品牌。種種因素的加持下,撈王終得以脫穎而出,成爲“粵式火鍋第一品牌”。

(2)門店高度標準化,實現規模化擴張

如果說選中賽道是撈王能崛起的根基,那么,標準化則是其能持續壯大的加速器。門店標準化,是撈王在品牌建設中下的硬功夫,爲擴張發展持續供能。觀察君拆解了撈王的供應鏈上中下遊後發現:

在上遊的食材端,撈王雖未完全實現自主生產,但已實現了供應商甄選-訂購-加工-倉儲-配送全流程的標準化和數字化。撈王設有供應商甄選標準,要求供應商初步加工食材,以採購系統集中處理採購訂單,通過數字化系統監控物流運輸,實行質檢問責制度,從而簡化門店員工對原材料的加工流程,保證了不同餐廳之間的出品質量一致。

圖片來源:撈王招股書

同時,撈王還在蘇州市建有中央廚房,負責湯品的开發和生產。招股書顯示,撈王中央廚房已實現半自動智能化生產,且在生產技術得到了優化後,其設計產能兩年內翻了一倍,2020年的設計產能近2000噸,2021年的產能可滿足超300家門店的湯品需求。

而供應鏈下遊的人力資源管理,撈王亦非常注重。以門店操作流程指引、體系化培訓制度、巡店系統“三管齊下”,保證員工能夠快速熟悉門店運營,通過考核便能得到績效獎勵以及向上晉升的機會。撈王通過種種舉措來儲備人才,減低員工流失率,以此實現門店運營的一致性。

圍繞着上中下遊打通供應鏈,撈王門店標準化程度高,可復制性高,得以向全國輸出統一的食物和服務,這或許也是撈王赴港衝擊IPO的最大底氣所在。

撈王,難題幾許?

亮眼的成績之外,撈王並非沒有隱憂。過去三年,撈王集團淨增加69家門店,2020年更逆勢擴張,淨增34家。

進入2021年,撈王的擴張步伐驟然放緩。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8月23日,撈王2021年僅淨增8家門店,與2020年的加速擴張形成了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撈王招股書

而自2018年起,因門店業績不佳或門店位置不具吸引力等原因,撈王每年至少閉店一家,共關閉了9家門店。從招股書來看,2021年的閉店速度或許在加劇,因爲其第三季度尚未結束便關閉了4家門店。門店增速放緩,閉店加速,撈王背後的困境是亮眼成績也掩蓋不了的事實。

(1)淨利潤和翻台率下降,經營成本過高

從A面看,最近三年撈王的營收水平在穩步提升,但翻到B面,其去年的淨利潤卻達到了近年新低。2019年至2021年H1,撈王的收入分別爲109475.3萬元、112477萬元、64670.9萬元;淨利潤則分別爲7991.5萬元、6744.1萬元、2145.0萬元。

可以看出,撈王的淨利潤率從2019年开始一直在下滑,2021年上半年的淨利潤率僅爲3.3%。

增收不增利的窘況一方面與消費低迷有關。撈王的翻台率持續下跌。2018年至2021年H1,撈王鍋物料理餐廳的翻台率分別爲3.1、3.0、2.5、2.4次/天,近兩年跌破3.0,低於海底撈。人均消費金額亦在2021年H1錄得首次下降,從2020年H1的130.1元跌至2021年H1的123.9元。  

另一方面,這一境況也與撈王自身的成本結構有關。撈王財務報表顯示,2019年至2021年H1,員工成本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爲29.3%、28.3%、29.8%,而原材料及耗材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4.9%、36.9%、36.2%,其他支出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5.8%、34.8%、34.1%。

可以看到,2020年到2021年H1,原材料與耗材及其他支出佔收入的比例均有所下跌,員工成本比例則上升了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員工成本的上升是造成2021年淨利潤率下跌的主要原因。

(2)人均消費偏高,同店日均銷售額下滑

定位中高端的撈王,餐廳顧客人均消費約120元,略低於湊湊,小幅度高於海底撈。在疫情不定時造訪的當下,消費者對於性價比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偏好,當人均消費高於海底撈的時候,撈王勢必要拿出更多的東西來吸引消費者,不然很容易讓消費者覺得性價比不高。

與此同時,撈王鍋物料理各餐廳每日平均服務的顧客數量也在逐年下滑,從2018年的294人次跌至2021年H1的221人次,跌幅達24.8%。

並且由於入座人次減少,較高的人均消費亦無助於挽救下跌的日均銷售額,2019年至2021年H1的餐廳日均銷售額分別爲3.61萬元、3.1萬元、2.85萬元,跌幅明顯。

撇除新开門店的因素,僅計算开業超過150天的餐廳,撈王2021年H1的同店平均日銷售額爲3.02萬,與海底撈同期的8.48萬元有較大差距。

(3)豬肚雞門檻低,品牌護城河欠穩固

豬肚雞食材易得,豬肚和雞肉都是餐飲業的傳統食材,國內外均有成熟的供應商,且豬肚雞對於食材的新鮮程度、原產地等要求不高,保鮮與運輸限制較少。

正因爲豬肚雞火鍋入門門檻低,吸引了不少玩家入場。廣東街頭巷尾遍地都是豬肚雞火鍋店,並且頭部的兩大廣東豬肚雞品牌淼鑫豬肚雞和淼福豬肚雞門店數均超過200家,門店規模超過撈王鍋物料理。

品牌衆多,卻並未生發出特有的產品記憶點。無論是根植廣東的淼鑫豬肚雞、淼福豬肚雞,還是深耕江浙滬的撈王鍋物料理,這些在不同地區做出成績的豬肚雞品牌均無明顯的產品差異。白色豬肚雞濃湯、煲仔飯、輔以蝦滑、肥牛、青菜等火鍋配菜,以上數種菜品便足以概括一衆豬肚雞品牌的所有菜品。

簡單來說,豬肚雞近年來在產品創新上還沒有明顯的亮點,衝擊IPO的撈王易難逃窠臼。從2009年至今,撈王仍以胡椒豬肚雞作爲當家主打產品,變化不大,只是另外新增了菇類、肉類、雙臘煲仔飯、馬蹄竹蔗水等產品作爲配菜。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網

而市場上,老牌選手海底撈、呷哺呷哺均已推出豬肚雞火鍋,且門店分布更廣、可供選擇的配菜更多、品牌知名度更高。在這種情況下,目標客羣是否會堅定不移地選擇撈王,仍然是個未知之數。

(4)相較川渝火鍋,清湯的市場普及度較低

雖說清湯火鍋在崛起,但是豬肚雞作爲粵式火鍋要大幅擴張到全國難度也不小。主要是因爲清湯火鍋的市場普及度較低,在重油重辣的川渝火鍋的強勢布局下,清湯火鍋殺出重圍要攻克的難關非常多。   事實上,清湯火鍋發展至今,尚未跑出全國連鎖品牌,與川渝火鍋賽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察其細分品類的發展現狀可知——椰子雞火鍋TOP3品牌的門店規模均不超60家;以八合裏、潮牛道爲首的潮汕牛肉火鍋集中於南方地區;豬肚雞火鍋如撈緣均還呈區域化布局,尚未大規模擴張至其它地區。

 圖片來源:撈緣官網

究其原因,從供給端來看,比起川渝火鍋,清湯火鍋難快速攻佔味蕾,缺少上癮性和侵略性,難以提高客戶粘性。從消費端來看,往西南、華北等地區,清淡火鍋未成氣候,市場教育成本高。

因此,撈王的外拓之路可能並不會如想象中容易。

未來,撈王將走向何方?

閉店加速,淨利潤下跌,人均客流下降,或許這些因素都是阻礙撈王成功IPO的制約。不管撈王還會不會選擇二次遞表並成功上市,它們都是撈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要想攻克它們,觀察君認爲撈王要接下來還是要圍繞降本增收這個目標來調整自己的經營舉措,不斷夯實自己的“粵式火鍋第一品牌”的根基。

(1)完善產業鏈布局

撈王招股書披露,上市之後,撈王擬將資金投入建設2號中央廚房,替代租約期滿的現有中央廚房。目前,撈王的中央廚房主要涉及火鍋產業鏈中遊的湯品生產。2號中央廚房將加強產業鏈上遊的建設,增設食品加工、以及冷凍食品、零售產品的生產環節。

可以看出,產業鏈的完整布局是撈王的重要發展方向,同時,它對於撈王的全國化布局也意義重大。

“老大哥”海底撈早已實現全產業鏈布局,在上中下遊設有蜀海、頤海、微海等關聯公司。在上遊,蜀海負責提供並配送食材,實現研發、加工、倉儲、配送全流程標準化;中遊的頤海國際則專注研發、銷售火鍋底料,實現底料標準化;下遊的微海主要針對員工的招聘、培訓、咨詢开展業務,致力於服務標準化。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關聯公司除了爲海底撈提供服務,還往外开拓了針對B端、C端客羣的業務,如頤海的火鍋底料零售、微海的餐企咨詢。因此,供應鏈的完整布局不僅有利於自身品牌的拓張,或許還能爲餐企找到第二增長曲线。   從這一層面來說,海底撈非常值得撈王學習。   (2)積極开拓下沉市場   往下沉市場規模化擴張,將成爲撈王今後拓展的主調,這也是增收擴大規模的不二途徑。撈王招股書顯示,自2020年起,撈王門店在一线城市的客流與日均銷售額均低於新一线城市以及其他低线城市。

圖片來源:撈王招股書

基於此,2021-2022年,撈王把市場开拓重心放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計劃在上述城市新开53家門店;2023-2024年,撈王將進駐低线城市,在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之外开出66家新店。   但是下沉市場开拓不一定會一帆風順,撈王要做好心理準備。一是下沉市場未必好做,這一點從海底撈的下沉战略折戟便能看得出來。   海底撈在2018年开始加速布局下沉市場,其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1年H1,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海底撈餐廳數量爲117家、194家、451家、611家,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門店增速在2020年攀升至最大值,達132.5%。可是其翻台率卻在逐步下滑,從2018年的4.8次/天跌至2020年的3.6次/天。

與此同時,對比2020年同期,2021年中期海底撈三线城市門店的同店平均日銷售額下滑幅度達4.75%,明顯高於一二线城市。爲應對大幅擴張帶來的盈利下滑,海底撈甚至在今年2月宣布關店300余家。

實力雄厚的海底撈尚且在下沉市場中遇挫,而撈王能否在前人的經驗之上,走出自身特有的下沉之路,我們需要持續觀望。   另一方面是高人均的撈王要考慮這種中高端定位是否適合下沉市場。雖然如今門店下沉成火鍋市場一大發展趨勢,小龍坎、蜀大俠、大龍燚等知名火鍋品牌都有超過30%的門店在三四五线城市。但觀察上述品牌的下沉歷程後,觀察君發現:上述品牌均設有加盟模式,能以輕資產的的模式實現擴張。   另外,由於下沉市場對價格更爲敏感,注重性價比,火鍋品牌往往會开發平價副牌以攻佔下沉市場,譬如大龍燚就开發出人均不超百元的“如在蜀毛肚老火鍋”,利用母公司的供應鏈優勢,打入了下沉市場。   與上述路线不同的是,撈王除台灣門店外,其余門店均爲直營模式,且客單價較高。

因此,撈王若是要下沉的話成本較高且要考慮消費者的接受度。

(3)增強线下零售布局

线下零售布局,是撈王未來規劃的另一重點,這也是撈王增收的一個可行思路。只要將供應鏈布局完善,撈王完全可以在线下零售上做更多嘗試。

其招股書提出,撈王將在渠道端和產品端發力零售業務,以豐富收入來源。公司將與精品商超、大型連鎖便利店進行战略合作,出售定制即食產品(胡椒豬肚雞湯底料),並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青花椒酸菜湯底和慢燉羊肉煲,撈王XO醬和撈王菌菇等新產品。

在這一業態上,海底撈和大龍燚就已經走出了比較不錯的路子。他們以豐富的產品、SKU和銷售渠道,在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表現。大龍燚深挖電商渠道,自熱火鍋上架一年後,月銷達10萬盒,月復購率超20%。而手握更多資本的海底撈,表現更爲強勢。負責生產海底撈火鍋底料的頤海國際,早已從海底撈獨立出來,並拓展出了自己的經銷渠道,截至2022年3月3日,市值爲325億港元。

撈王的零售業態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开拓渠道,豐富產品线上,仍需向“前輩”學習。已經擁有一定基礎的撈王,在零售化的路上還是有比較大的成長空間的。   (4)控制成本支出

在增收的同時,降低成本也是撈王應該要考慮的方向。餐股咨詢創始人張金璽接受觀察君採訪時就表示,撈王想要改變增收不增利的現況,控制成本支出,提升議價能力,是其一個可供努力的方向。

在原材料方面,可以通過完善產業鏈布置以把握生產與採購的主動權。另一方面,擴張門店規模,提升市場佔有率亦有利於提升撈王的議價能力。

在人工成本方面,撈王可以參照同期衝擊IPO的七欣天。2020年,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的員工成本佔收入比例爲18.3%,撈王的則爲29.3%,大大高於七欣天。

七欣天招股書顯示,七欣天採取了外包僱傭的方式,以應對不斷攀升的用工成本。截至2021年9月,七欣天外包人員佔比65.19%;截至2021年8月,撈王的外包人員佔比則爲49.12%。

因此,提高外包人員佔比,有利於撈王降低人工成本,實現更多的營收,這或許也是撈王可以參考的一種思路。

小  結

撈王最終能否上市,尚要視乎市場的反應。

據報道,截至2021年9月1日,即撈王提交招股書當月,已有203家公司於港交所等待聆訊。擁堵的IPO賽道,能通過上市申請的公司不多,據wind數據,2021年全年港股共有97只新股上市,同比下跌34%。

與此同時,火鍋巨頭海底撈關店虧損的消息亦在不斷衝擊資本市場。近日,海底撈宣布閉店300余家門店,2021年預計虧損38-45億元。

漫長的排隊聆訊,海底撈帶來的利空消息,都爲撈王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層薄霧。3月1日,由於撈王在六個月內未通過港交所的聆訊,其招股書轉爲失效狀態。按照港交所上市規則,公司需在失效後三個月內重新提交招股書,方可重新接受聆訊。

也許撈王正在準備二次遞交招股書,但觀察君認爲上市遠不是撈王的終點。不管最終能否上市,撈王要全國化的目標肯定是不會更改的。因此,橫亙在撈王面前的那些阻礙也同樣存在。   撈王唯有不斷夯實根基和开拓,才能消除這些阻礙,從這個層面來說,上市真的只是它的一個非常小的目標而已。

注:若無特別說明,本文的貨幣單位均爲人民幣。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4/29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