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新年演講:一場關於「明天」的專業洞見

Tech星球 發布於:2023-01-02



來源 | Tech星球

| 翟元元


“人類還會遇到新的未知的傳染病威脅嗎?從某種角度講是必然現象。”

“全球氣候變化史無前例,2023 年全球將面臨更多氣候災害。”

“2023 年將會是 AIGC 的發展元年。”


這些天南海北的科技科學話題,是知乎幾位專業領域答主對於未來的展望與預判,2023年开年第一天,知乎推出了一檔开年演講節目《洞見對談》,節目圍繞氣候、經濟、人工智能、天文、病毒、智慧醫療、心理7大重點領域,邀請到包括7位知乎站內答主、7位該領域頂尖專家在內的14位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公衆最爲關心的社會議題。


從病毒到氣候變化,從人工智能到公民個體心理健康,時長近2個半小時的《洞見對談》裏,14位專家學者對於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僅進行了專業的觀點表達,還對未來做出了科學預判。


氣象學話題答主,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稱,全球範圍內,過去50年裏災害增加了50倍,平均每天造成115人死亡,每天造成2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未來只會越來越多。2023年將會有一個新概念成爲教材上的標準,即“人類世”,人類進入地球46億年歷史裏一個新時期。對於公衆關心的“2023年全球氣候災害會更多嗎”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會。


人類還會遇到新的未知的傳染病威脅嗎?生物學話題答主冷哲表示,從某種角度講是必然現象。但對病毒的「恐懼」,很多時候比疾病本身更加致命。


疫情三年,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三年。對於未來,大家渴望獲得更多主動權。而唯有常識回歸,讓專業科學的討論盛行,提高公衆應對災害、病毒的能力和意識,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少公衆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


知乎《洞見對談》,爲公衆提供了一個有效進行專業討論的可能。


14位洞見者高端對談


2023年,面對疫情、氣候變化、AI 生產力帶來的衝擊,大家對未來的發展更加關心,而這些代表社會公衆情緒的議題,幾乎都可以在《洞見對談》中找到答案。


新年伊始,知乎打造了一檔頗具知乎範兒的新年演講《洞見對談》。這是知乎首次推出新年演講IP,節目邀請到了14位專家學者分享他們的科學洞見與展望。其中,7位知乎站內專業答主率先進行洞見演講,演講結束後再與該領域頂尖專家對談,共同探討當下關注度比較高的社會議題。


節目第一個發表演講的是氣象學話題答主,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在知乎账號主頁的自我介紹是:科學有溫度魏科,大氣科學研究工作者,自然科學與科幻重度愛好者。


魏科發表了關於全球最大環境危機-全球變暖問題的洞見演講,並對2023年乃至未來二三十年氣候變化走向做出了科學預測,魏科表示,未來20-30 年,全球變暖的趨勢基本確定,北極變暖速度是全球 3 倍,對全球氣候變化會有很大影響。從 2023 年开始,我們需要爲未來的社會準備好「避難所」和「伊甸園」。至於如何延緩氣候變暖趨勢?魏科稱,需要降低碳排放量並做好適應工作。


生物學話題答主冷哲發表了病毒相關的演講,人工智能領域,人工智能話題答主藍振忠分享了AIGC如何變革內容創作行業的洞見;宏觀經濟領域,經濟話題答主王明遠對2023年中國如何保障供應鏈安全進行了觀點表達;天文領域,天文學話題答主苟利軍則分析了,中國離自己的「哈勃」「韋布」空間望遠鏡還有多遠。心理領域,心理學話題答主申晨煜就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松弛感”進行了觀點輸出。


醫療領域內,此前因爲“傷醫事件”受到全民關注的眼科醫生陶勇,發表了關於“2023年AI爲醫學帶來哪些想象”的主題演講。陶勇提到當今醫療困境,稱科技越來越發達,病人和醫生卻越來越難。AI爲醫學提供了更多技術便利,AI 判別細菌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的準確度高達 90.7% ,能夠解決眼底疾病專家資源稀缺難題,讓更多的基層患者能夠及時得到診斷。AI與醫生的關系,陶勇生動的比喻爲,AI 是聽診器,醫生就是捂熱聽診器的那雙手。


預測AI 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前景,陶勇表示,隨着智能終端硬件和 AI 技術的融合普及,未來專家資源將會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走入上千萬個尋常百姓家。


演講結束後,陶勇與科幻作家郝景芳進行了高端對談,郝景芳表示對生物材料培養充滿期待,陶勇稱,根本不需要那么久,類器官已經實現。


破局之道:關於明天的確定性解答


《洞見對談》是一場關於“明天”的新年演講。節目在定位上,嘗試對人類出路、未來、破局之道給出一定的解答。


十四位專家學者對各自研究領域的預測與展望,很多屬於觀點首發。提到氣候,2023 年全球將面臨更多氣候災害;提到病毒,人類還會遇到新的未知的傳染病威脅是必然現象;關於AIGC,2023 年將會是 AIGC 的發展元年,AIGC 技術迭代和市場推廣都會比上一波人工智能的革命要走得更快;關於天文學,天文學家判斷,2023 年我國將真正开啓光學空間望遠鏡的新紀元等等。


從氣候、病毒到天文、松弛感,既仰望星空,也關注腳下。既關心全球氣候危機,也關照個體內心健康。在不確定的時代裏,《洞見對談》試圖爲大家提供一種真正的安全感。讓知識、科學討論有效對抗無際的焦慮與恐慌。


公衆對於病毒本身的科學認知,決定着大家能否從容面對。正如生物學話題答主冷哲演講中提到的觀點,對病毒的恐懼,很多時候比疾病本身更加致命。病毒學者陳則在對談環節表示,任何病毒性疾病流行,最後終有終結的一天,人類一定會找到生存下去的辦法。


面對席卷全球的病毒,公衆更關心什么時候結束,冷哲以黑死病、1918流感病毒發展史向大家解釋,病毒很難在人類消失,甚至大流行都很難去阻斷。事實上,我們現在仍處在1918流感的大流行時代沒有過去。未來除了新冠病毒,人類社會還將長期面臨未知傳染病的威脅。但這並不意味着人類就無計可施,在與病毒搏殺過程中,生命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不必感到害怕,不能先從心理上战敗。


疫情讓大衆的生活集體陷入焦慮狀態,2022年社交媒體上討論度頗高的流行詞匯是,“松弛感”。在知乎,關於松弛感的討論有很多,不少心理學領域的答主對松弛感進行了專業解答。心理學話題答主、清華大學醫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申晨煜,從專業醫師角度出發,在洞見對談中發表了他對於松弛感的觀點。申晨煜提供了一組數據,稱疫情第一年全球焦慮症和抑鬱症發病率增加了 25% 以上,而這背後隱藏着大衆共同的焦慮情緒,即生活的失控。


人爲什么覺得失控?申晨煜從專業角度作出分析,首被困在單一評價體系裏,完成主流價值觀預期後便陷入迷茫,其次,當代人陷入「僧多粥少」的困境,但「錯不在你」。父輩經驗難以復制、未來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加劇失控感。


分析原因的同時,也給出具體解決方案,申晨煜演講中分享了具體獲得松弛感的祕訣。他表示,焦慮是進化的篩選器,人類很難對抗由古老的生理本能所產生出的焦慮,要先允許焦慮的存在,避免讓自己陷入“一定要把問題解決掉”的陷阱中。減少信息冗余,提升專注能力,投入當下最值得做的那件事情。允許不確定的存在,減少對於未來的控制欲,列清單盤點自己擁有的財富。


這些專業、科學、嚴肅的知識表達與討論,有效消弭了折疊世界裏的知識鴻溝,爲公衆編織了一張確定性更大的意義之網。


專業討論是知乎的核心價值


專業討論是知乎始終區別於其他平台的核心價值所在。


作爲中國最大的在线知識問答社區,專業、真實始終是知乎內容生態的底色。創立之初,知乎採取封閉式邀請制,早期用戶多爲各領域的專家大佬,其中不乏馬化騰、王興、李开復、王小川等知名企業家,專業、高知、精英化的社區氛圍由此奠定。


專業討論伴隨着知乎整個發展史。2018年,知乎曾發起過一次“互聯網洞見者”的提問活動,邀請了包括馬化騰、李开復、徐新、劉慈欣在內的十位知名大咖,提出極具前瞻性的問題,激發全民思考回答。


知乎自上而下倡導的理念之一,便是專業討論。11月25日,知乎創始人、CEO周源在公开信中分享了知乎的社區定位、內容生態和職業教育。生態第一战略下,周源強調,“專業討論”將是知乎必然長期堅持的定位。周源稱,從 Day 1 起,知乎在信息機制上有兩個特色:「一問多答」和「權重投票」。前者奠定了平等討論,當一個人提出問題,無數人都可以回答,構成了社區的多元开放。後者則給每個人的贊同或反對賦予了權重,增加了專業背書。


知乎2022年一系列動作都在圍繞專業討論而展开。“海鹽計劃”4.0鼓勵創作者在專業領域進行深耕;升級“想法”功能,推出“知聊八點半”直播、“荒野會談”視頻節目等,都在“把專業做扎實的同時,探索討論的外延”。


專業討論的社區氛圍吸引着包括醫學、天文、經濟、數學等領域在內的專業人士入駐。華裔數學家張益唐今年11月初在知乎問題“數學家張益唐攻克Landau-Siegel零點猜想相關論文發布,如何評價這一研究的成果及意義”下進行了專業首答,該條回答最終獲得知乎網友近7000次收藏,2000多條評論。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稱,“知乎請到了神仙”,“這是迄今爲止離頂級數學家最近的一次”。還有人調侃,自己簡歷再添一筆:曾與頂級數學家线上交流(單向)。


專業討論氛圍最大程度激發了垂直領域創作者們的知識輸出熱情。心理學話題答主、清華大學醫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申晨煜,在知乎擁有23.6萬粉絲。作爲學心理話題答主,他在知乎保持着高度創作熱情,回答了581個問題,拍攝了270個視頻,發布過1327條想法,發表過54篇文章。這意味着,有近24萬用戶在知乎獲得了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科普。


專業的知識、信息、經驗、見解,在不同場景中得到更好地流動。知乎已然成爲專家學者分享和討論的知識陣地。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7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