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離不开中國制造

鋅財經 發布於:2022-12-17

作者|雷科技數碼3C組
來源|雷科技
ID|leitech



雖然蘋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發布過新產品了,但機智敏銳的微博營銷們依舊有辦法讓他登上微博熱搜。比如前段時間一則關於蘋果會逐步將產能從中國轉移至他國的討論就在短時間內成爲熱點,隨後更是被部分網民當作是蘋果不看好國內制造、用工環境和防疫策略,準備撤出中國的例子。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蘋果的“產能轉移”其實早就开始了。
轉移了,但和疫情沒關系 先說結論:撤出毫無疑問是無稽之談。盡管中國只是蘋果淨銷售額排行第三的市場,位於美國和歐洲市場之後,但中國依舊是蘋果全球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銷售額幾乎等同於日本市場與亞洲剩余市場的總和,是歐洲市場的67%。
而另一方面,中國不僅是蘋果銷售額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蘋果和“重要產地”和“核心產區”。撤出中國不僅意味着蘋果會在短期內失去佔總銷售額16%的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時也會影響到其美洲、歐洲市場的供貨速度,從而拉低所有市場的銷量。

來源:Apple

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撤出中國自然是不現實的。
至於產能轉移,這一點倒是真的,只不過和網上那些所謂“復工政策”的討論沒有關系。不可否認,富士康的產能停擺對全球iPhone供貨造成了影響:在美國,消費者從Apple渠道購买iPhone後,等待收貨的時間已經來到37天。

換句話說,假如你今天在美國下單一台iPhone當新年禮物送人,等你拿到手時別人可能都放完新年假期开始上班了。
當然了,37天的等待時間也包含了運輸物流的費用,另外你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渠道买到iPhone現貨。但去年同一時間購买iPhone 13只需要等到約15天,而线下銷售的庫存也終會耗盡。

盡管如此,蘋果也沒有想着把iPhone的產能轉移到海外,而是在中國尋找其他代工商轉移制造壓力。不難看出,“中國制造”顯然還是蘋果在制造iPhone時的首選。
但就像剛剛說的那樣,蘋果轉移產能的計劃其實一直都在進行。相信大家還記得2021年底越南產AirPods 3的做工問題:不少消費者在收到AirPods 3後發現這批並不是大家熟悉的中國制造,而是產自越南工廠。而且耳機做工參差不齊,有的毛邊四溢,有的有膠水殘留,有的甚至有明顯的電流聲,“甚至不如華強北高仿的品質”。
而AirPods 3其實也不是蘋果產能從中國向外轉移的個例。美國本土制造的2019年款MAc Pro以及更早之前在印度制造的iPhone都足以說明蘋果轉移產能並不是今年才开始的事情。

政策與成本的雙重因素 實際上蘋果轉移產能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爲政策和成本兩個原因,其中美國制造的Mac Pro和印度制造的iPhone其實都是政策原因導致的產能轉移。
首先,美國在中美貿易战期間計劃加徵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這一行爲直接導致蘋果發布反對聲明。同時爲了避免高額關稅對產品利潤和競爭力帶來不利影響,蘋果也开始將部分產品的生產线向美國轉移。

在確認有多項部件的關稅豁免申請被批準後,蘋果也表示可以在美國本土制造Mac Pro,同時作爲“回饋”也表示新產线可以爲美國提供45萬個工作崗位。 圖片來源:Apple 而印度制造的iPhone其實也是類似的情況:印度政府對海外制造的電子產品徵收了較高的關稅,導致蘋果和部分國產手機品牌都被迫將部分產能轉移到當地。

而基於成本考慮的例子毫無疑問就是越南生產的AirPods 3了。由於人力成本更低,蘋果开始嘗試將部分生產任務轉移至越南等新興“制造業國家”。

但由於當地生產水平的問題,想用越南等新興“亞洲工廠”代替中國顯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事情。

不是誰都用得起“中國制造” 其實越南版AirPods其實引出了另一種現象,即並非所有企業、所有產品都有資格享受“中國制造”的待遇。首先,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制造業發展毫無疑問是更成熟的代表。

相比於東南亞小國剛剛起步的制造工藝,國內的良品率顯然也更高。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良品率通常也意味着更高的價格。
另一方面,國內經濟水平的提升也一同帶動了人力成本的提高。這也導致中國制造的成本與日俱增,以至於只有需要高精工藝、有高利潤率的產品才有可能安排中國制造。至於運動鞋、T恤衫等對技術要求不高的產品,品牌早就扔給東南亞的小工廠了。
那換一個角度,既然東南亞小廠在工藝和產量上無法滿足蘋果等大型巨頭,那美國本土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圖片來源:Apple
一方面,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品牌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在多年“產業外移”的政策下,美國等“老牌工業強國”已經將大多數低成本制造轉移到海外,僅保留對工藝要求極高的高價產品。比如蘋果在2018年初就發起了“回流美國計劃”——一項2450億美元,可以爲美國帶來超過6000個工作崗位的回流計劃。
盡管如此,iPhone、iPad等產品依舊離不开中國制造,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制造”可以一直這么無憂無慮下去。

從制造到“智造”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蘋果已經逐漸將iPhone、iPad、AirPods等產品线轉移到了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雖然這些地區一开始因爲生產方面的水平不足,很難在第一時間給蘋果供貨,也導致它們之前只能拿到一些定位較低、組裝工藝較爲簡單的蘋果產品,但從iPhone 14开始,以印度爲首的東南亞工廠已經能做到與國內工廠同步了。

根據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去年印度制造了全球3.1%的iPhone,今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6%至7%。

另外蘋果官方還親自出來表態,稱很高興能夠看到iPhone 14在印度生產,並計劃把iPhone 14訂單的5%交給印度工廠,在2025年將提升到25%。

這意味着中國大陸不再是蘋果唯一的新品代工地區,印度也因此被扶持上位,且不排除後續會拿到更多蘋果新品訂單的可能性。

而對中國企業來說,脫離蘋果供應鏈的後果相當嚴重。曾有十來家中國企業被蘋果踢出供應鏈導致業績暴跌,歐菲光就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因爲它們之前爲服務蘋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器材,結果後來蘋果一個決定不要它們了,直接導致利潤暴跌九成。

圖片來源:Apple

這證明一家企業過於依賴蘋果這位大哥也是不行的,中國供應鏈廠商們需要思考如何去擺脫蘋果,否則一旦蘋果不要你了,你短時間內還真找不到“活”幹。

爲此中國供應商們不得不爲下一個10年做準備,於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訊精密下場造車;歌爾股份加碼AR/VR;藍思科技進軍光伏,長盈精密布局動力電池結構件業務等。

因此中國企業也需要從核心技術下手,或者开展更多元化的業務,盡量避免過度依賴蘋果的訂單,畢竟在中國企業中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像台積電高通那樣,擁有足以讓蘋果對你產生依賴的“獨家法寶”。

也就是說國產供應鏈與國產企業抱團合作才是當下最好的出路,畢竟這樣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而蘋果終究是外資企業,很難長久合作。

雖然蘋果暫時還離不开中國制造,但中國制造是時候離开蘋果,朝“中國智造”的方向進發了。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5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