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倉港股全年收益34%,熊市裏的漏網之魚,我是怎么做到的?

格隆匯 發布於:2022-01-04

首先解釋下爲何叫漏網之魚,因爲我是全倉港股,而2021年港股表現熊冠全球幾乎要把南下資金一網打盡,很多投資港股的人都出現了巨虧,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我還能有正收益,所以也算是漏網之魚了。

1、全年投資回顧——僅1只股票賺錢

今年取得正收益的功臣是時代電氣,平均成本20多港幣在50多的時候賣掉了,买賣點把握的比較好而且是重倉,如果沒有這一筆交易的話今年會是負收益。

這個票的大漲並不是業績驅動的,而是估值的邏輯發生了變化,由一支高鐵產業鏈個股變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個股,再加上回歸A股科創板上市的因素導致了它價值重估。但是它的業績今年並不是太給力,IGBT業務非常有前景但是放量需要時間,今年的股價上漲幅度有點透支未來的業績了,所以我選擇了落袋爲安。

今年虧損最多的個股是小米,也可以說是利潤回撤,因爲去年和前年在小米上賺了幾倍的收益。小米今年的業績(尤其是上半年)還是很給力的,但是股價很不給力,從高點算起差不多腰斬了。

小米的股價走勢再次表明決定股價短期走勢的是預期而不是業績,業績代表過去,預期代表未來。去年小米股價漲了幾倍,說明當時市場對今年的業績預期非常高(華爲被斷供芯片後,大家認爲小米能取而代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也確實很給力,但這些已經在去年就price in 了。

現在小米的股價取決於對明後年的業績預期,因爲榮耀的超預期發展以及國內反壟斷政策對互聯網業務的影響,大家對小米的預期又不好了,所以股價跌了。當然這些都是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去分析,事前並不容易判斷,不然我就可以賣在最高點了。

還有一只生死未卜的個股就是中國華融,停牌大半年了還沒復牌。我买的不多,买入價格略低於停牌價和重組時的配股價,復牌後股價是漲是跌對我的收益率影響不大,但這件事給我上了生動一課。

其它個股就不一一分析了,今年的結局讓我想起索羅斯的一句話:你有多少次盈利多少次虧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盈利的時候你賺了多少,虧損的時候你虧了多少。

其實今年我就一支股票賺錢了,但是賺的比較多,其他個股虧損有限所以整體收益率還湊合,再考慮到港股的市場環境,那是相當滿意了。

2、關於投資理念的思考

1. 價值與波動

今年很多傳統的白馬股或者說是所謂“核心資產”跌的一塌糊塗,而一些沒啥業績卻蹭上熱點概念的股票卻一飛衝天,這讓很多“價值投資”者忿忿不平,甚至开始懷疑價值投資的有效性。

其實這種事在資本市場太常見了,格雷厄姆早就說了:股價走勢長期看是稱重器,短期看是投票機。如何給一家公司稱重(估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在的主流觀點是公司的內在價值等於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DCF)。DCF在邏輯上是沒問題的,但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沒有人能準確判斷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

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客觀的,但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是主觀的,這種主觀判斷受市場情緒影響很大,有時候樂觀有時候悲觀,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市場波動,而這種波動往往就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所以說一名優秀的投資者不僅僅要有正確的商業判斷,還要有對人性的準確把握。

2. 廣度與深度

很多研究達人對某個公司或者行業的深度研究能力讓我佩服,但他們的投資收益卻未必理想,典型代表就是銀行股研究達人雲蒙的私募最近清盤了。

我覺得這些人更適合做研究員而不是基金經理,研究員要做深度研究,要把一棵樹的根莖葉研究透,而基金經理要做廣度研究要有大局觀,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個人投資者的能力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還要把研究員和基金經理的活一個人全幹了,這時候就得平衡深度和廣度的關系了。

我個人更傾向於廣度,單吊一個行業或個股的做法我是不太認同的。長期研究一支股票或一個行業很容易日久生情形成稟賦效應,總覺得自己的股票是最有投資價值的以至於屁股決定腦袋形成偏見。

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每個行業都蜻蜓點水沒有重點也不行,在廣度研究的基礎之上再挑選一兩個行業進行適度的深度研究是比較務實的選擇。研究應該有前瞻性,不能等一個行業火起來之後再研究,這樣很容易成爲接盤俠,我個人更喜歡研究一些困境反轉類的個股做逆向投資。

3. 定量與定性

量化投資今年非常火,裏面也有很多分支,有基於基本面做量化選股的,有基於技術分析做動量投資的,也有基於市場中性假設做配對交易套利的等等。我沒买過量化基金也不太了解他們的運作細節,但一個基金既然叫量化基金,不管是基於什么策略,他們的核心必然是個數學模型。

我讀大學時學過兩年數學模型,是98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一等獎得主,多少懂一點數學模型的知識。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的第一步是建立基本假設,這些基本假設就是這個數學模型有效運轉的邊界條件,一旦超出這個邊界就失靈了,這個邊界條件就是量化投資的命門所在。

投資量化基金不能盲目买,最好是搞清楚他們的交易策略和邊界條件,在什么市場環境下可以有超額收益,什么情況下會失效甚至有風險,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超額收益的背後往往有你看不到的風險。

當年我們學數學模型時全世界最牛逼的量化投資機構是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整個投資團隊裏面全是數學高手,包括兩名經濟學諾獎得主。他們的交易策略是市場中性假設下的收斂交易:當相關標的偏離常態時就賭他們向常態收斂。剛开始幾年非常成功,收益率甩巴菲特幾條街,但後來因爲俄羅斯債務危機翻船了,說明這件事落在了他們的邊界條件之外。

最後還是巴菲特救助了他們,並且說他們是聰明人幹傻事。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從一個數學信仰者變爲一個反數學主義者(僅指投資領域,工程領域是必須依賴數學計算的)。

我認爲,投資的過程中藝術的成分遠大於科學,兩者的區別是前者不能被量化不能用數學來描述,而後者可以。

投資者的核心能力是商業洞察力和對人性的把握而不是計算能力。很多投資者總想化繁爲簡,找一個關鍵指標一招制勝,在趨勢投資者那裏就是各種各樣的技術分析,在價值投資者那裏就是各種各樣的估值方式,企圖找到一勞永逸的訣竅。我認爲這是不現實的,不管是技術分析也罷,估值方式也好都只有參考意義,都不能代替定性分析(商業模式,行業格局,競爭壁壘等等),這些分析都只能靠投資者的商業洞察力做主觀判斷。

3、2022年的投資思路

在未來幾年裏我會一直關注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投資機會,但是現在這個時間點這些票估值太高了下不了手。

當前我更喜歡參與一些不被市場認同的低估值個股,例如金融、地產、基建等。目前我重倉持有的個股是光大控股和中國鐵建,下面重點談談這兩個公司的投資邏輯。

(注:以下觀點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格隆匯立場)

光大控股是光大集團旗下的二級公司,自我定位爲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但是他們又持有大量的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的股份,市場認爲他們主業不清晰,只能算是一家控股類的公司,所以估值很便宜只有0.3的PB。現在光大集團申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按相關規定旗下二級公司是不能交叉持股的。這樣光大控股就必須把自己持有的光大銀行和光大證券的股份轉讓出去,這兩塊資產的價值大概200億左右,比光大控股的市值還高,對於一個估值只有0.3Pb的公司來說大規模的資產套現屬於重大利好。

另外這兩塊資產變現後,光大控股的主營業務也清晰了,就是另類資產管理,估值的邏輯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光大控股最優質的資產是旗下的特斯聯公司,也計劃明年在香港上市,這對光大控股來說也是利好。

以中國鐵建爲代表的中字頭基建股則是長期不受市場待見,認爲它們是價值陷阱,按破產價給估值,只有0.2PB。我覺得這些公司商業模式確實有瑕疵,現金流不太好,但我不認爲它們是價值陷阱,市場給他們的估值已經過分體現了悲觀預期。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又要上基建了,明年的業績有向上的彈性,而且基建Reits也能改善它們的現金流,我認爲它們有投資機會。

另外明年我還會關注港股各大互聯網公司抄底的機會。我的選股思路是向下有安全邊際,向上有想象空間,這個空間可以來自於業績改善(去年的小米)也可以來自於估值邏輯的變化(今年的中車時代電氣)。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6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