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籌謀放寬硬科技公司上市門檻,香港IPO市場迎來回暖契機?

21財聞匯 發布於:2022-10-01

作 者丨尹琛,朱麗娜

編 輯丨李豔霞

圖 源丨圖蟲

9月15日,香港交易所確認,正研究在上市規則中增設一個新的章節,以滿足產品商業化尚處於早期階段的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融資的需求。

最近有報道指出,港交所最快將於本月咨詢上市機制,並計劃新設《第18C章》,處理硬科技公司(Hard Tech)的上市申請。 

“當然要改了”

“當然要改了!”劉振韜在評論前述動態時,有些激動地說道。作爲恆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恆光”)的創始人兼CEO,劉振韜過去幾年一直從事芯片研發和設計。這家於2018年在香港成立的初創公司,在馬達驅動方面擁有三項技術創新及專利。

但在去年,劉振韜因爲公司融資問題,決定離开香港,北上發展。在此之前,他也曾接觸香港科學園的投資部門,相關負責人的答復是“如果以個人身份,我一定投你”,並以此婉拒了恆光的融資申請,原因是該公司目前沒有營收(Revenue)。

不止恆光,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AI)這一類研發佔比較重的硬科技公司,都可能面臨類似的問題。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理事呂志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這類硬科技公司一般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去研發,才會有一定的成果出來;而有了這些成果,才能融到資金,繼續做進一步的研發。

呂志宏表示,硬科技公司目前傾向於從私募基金、風險投資乃至銀行貸款獲取資金。但問題是,“風投(的投資者)是要看回報的,獲得回報所需要的時間太長,就會令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意愿亦會隨之降低”。

畢馬威中國最新的報告顯示,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2022年第一季度亞洲的風險投資額下滑至326億美元,且未有出現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交易。

呂志宏指,若有上市平台可以給這類公司(上市融資)機會,對一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更容易看到希望。

維寶東園資本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黃以東對記者分析,若更多硬科技公司得以通過IPO上市,對投資者來說,也意味着更多的選擇和投資機會。就目前的風投情況來看,黃以東坦言,投資者“比較審慎”。

目前,港交所主板針對新公司上市設有三項測試要求,分別是盈利測試、市值/收益/現金流量測試,以及市值/收益測試。其中“市值/收益測試”要求新申請人上市時市值至少爲40億港元;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收益(營收)至少爲5億港元.

有消息指,新的上市規則裏,對已商業化科技公司的營收要求由5億港元降低至2億-3億港元。若公司處於未商業化階段,上市時估值則要超過20億美元。但這些細節尚未得到港交所的證實。

“降低門檻只是做了一半的工作”

“我相信它(港交所)後面還有很多輔助的政策調整,否則只是調整一個門檻的話,我們覺得只做了一半的工作”,FreeD Group聯合創始人及CEO趙健鷹對記者說。FreeD Group是一家成立於香港的SaaS(軟件即服務)提供商,主要提供AI數字解決方案等。早前有報道指出,關於上市制度新章節之細節仍在考慮之中,可能符合資格的公司類型還包括新能源、SaaS、PaaS(平台即服務)等。

趙健鷹透露,公司從2021年开始盈利,當年盈利數字已滿足港交所上市的最低標準。但他坦言,初創公司資源有限,一些部門(比如財務會計、運營)的發展仍未成熟。因此他亦期待,港交所在降低上市門檻的同時,出台更多聯動政策。呂志宏則認爲,對未有盈利的公司來說,市值要求可能需要降至比20億美元更低的水平,才會更吸引。

但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不只是“吸引力”,也有風險。

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早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指出,“如果這個企業還沒有收入,也沒有其他辦法能確認(是否達到上市水準),可能就靠規模”。

類似的情況在2018年也曾出現。當年4月,港交所增設18a章節,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但章節細則對生物科技公司的獲批準產品、專利詳情等做了具體要求,比如要求生物公司必須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核心產品所需及/或已獲得的任何相關監管批準的詳情、核心產品獲得/申請的專利詳情等。截至今年6月底,港交所共有50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18a上市,共募集資金超過1100億港元。

與生物科技公司不同的是,硬科技公司很難找到類似的藥品或產品監管者爲其把關。

“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可以相信市場聰明人的判斷?”李小加表示,“已經有很聰明的人把錢給你(硬科技公司),讓你變成一個這么大的公司了。”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早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則指,硬科技公司的種類較寬泛,且目前沒有客觀、統一的標準讓投資者可以評估其未來的盈利能力、發展潛力。許正宇透露,目前正就如何平衡監管與發展做研究,冀有想法後咨詢市場。

黃以東表示,一般對這類公司進行估值,是將其與已上市的同類公司做比較。“若新公司的核心技術具有獨特性、先進性,則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黃以東說道,“另外,公司管理層是否具備豐富的研發背景也是投資者考察的關鍵之一”。

“不單是IPO的問題”

因融資困境北上的劉振韜,最近攜團隊代表深圳市參與全國各地的科技創新比賽。他亦透露,正與兩位內地投資者洽談中。在內地待了306天後,劉振韜再次回到香港,他感慨,“這不單是IPO的問題”,因爲IPO也只是幫助企業融資的手段,並不是其發展終點。 

呂志宏亦分析,今年以來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俄烏局勢不明朗,市場較爲波動,IPO市場相對冷淡。德勤《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回顧與前景展望》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在香港市場共有47只新股上市,較去年同期下跌36%。此外,部分項目在最終上市時削減融資金額,令到前三季度的融資總額大幅縮減至54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81%。

“就算你成功IPO,能不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呂志宏發問。

至於如何才能提升港股IPO市場的吸引力,呂志宏認爲,積極吸引海外的創新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或許是辦法之一。

德勤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在香港上市的新股有89%是來自內地的企業,7%來自香港及澳門,僅有4%來自海外。呂志宏表示,希望可以透過新增設18c章節,吸引更多亞洲企業,尤其是東南亞企業來香港上市。

就在本月末,許正宇出訪東南亞。他表示,港府會積極到國際市場例如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國家“搶企業”,吸引他們到香港上市融資。

 E N D

本期編輯 張曉君 實習生 羅新雨

百萬讀者都在看

全國前列,省內第3,這座城“小巨人”湧現

硬核!這個區每平方公裏就有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5萬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2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