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盈利靠“財技”? 這些思路可以看看

問就是加倉up 發布於:2022-08-28

美國和香港市場的監管和會計準則,美港股上市企業的財報中、特別是利潤表裏往往會披露一些非會計準則的指標,比如經營利潤、經調利潤、EBITA/EBITDA利潤等等。快手披露國內業務首盈以後,市場上有一些聲音將這份報告視作“財技”的舞台,我個人的體會是,無論和縱向跟過往財報相比,還是橫向跟其他大型互聯網公司相比,快手這份財報所用口徑和披露維度,都沒有什么“新鮮事”。

首先來看盈利情況:它實現了季度內的整體(含國內外)EBITDA盈利,但是EBITA淨利潤則是虧的,虧損13.1億,虧損率6%。而經營利潤則是虧損30.6億。

很多人看到這裏就頭暈,這么多不同的利潤,到底相信哪一個?

就我個人而言,看財報時我通常以EBITA利潤爲準。

我認爲EBITA利潤是最能反應公司運營情況的利潤數據,EBITDA利潤則只能反應趨勢,經營利潤則受非延續性因素影響過多,顯然不適合作爲核心指標。

比如說投資收益,基本都是一次性的,它會計入經營利潤,這種東西有今天沒明天的。

另外,它會把股權激勵一次性計入(成本),使得利潤被“掏空”。股權激勵都是虛擬股份,並不會有資金進出公司現金流,而且都是期權,分多年兌現。

一般這種股權激勵比例也就公司市值的0.5%左右,幾年兌現,如果你盯着0.5%的空間,就不會买科技股了。

互聯網大廠如美團、京東也通常會會剔除包含股權激勵的大額未分攤項目。股權激勵是一項非現金費用,且其金額計算受到授予日股價和股數的影響,並不直接與經營活動相關,在美股也是Non-GAAP。而且互聯網從業人員內外部流動性較爲靈活,它的存在會使得員工更有主人翁意識,公司又不用掏現金,相當於你入職老板給你畫餅,作爲投資人(老板的老板),應該有點格局。

另外有觀點認爲,Q2 快手盈利剔除了 16.65 億元使用權資產折舊及 6600 萬元無形資產攤銷才勉強實現經營利潤、EBITDA 雙轉正。但從快手業績來看,國內經營利潤的轉正沒有剔除折舊和攤銷;EBITDA是一個港股互聯網公司的標配指標,爲了利潤端更好展示企業經營現金流,剔除掉包含使用權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在內的折舊攤銷。且快手自上市以來一直展示這一指標,沒有口徑上的變動。

最後還有一種聲音在質疑。在2021年快手的還在虧損成百上千億,今天怎么就提前實現國內盈利?簡單來說就是,就是港股科技公司常常會頭疼的會計科目——“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浮虧問題。

跟許多新經濟企業一樣,快手自成立以來通過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完成了多輪融資。像是美團、小米在赴港上市時均背負了這類巨額的金融負債,因此導致財報中虧損大增。通常來說,公司敲钟後業績可期,優先股股東一般會(基本上都會)轉換爲普通股,這一科目也就從負債轉入權益。這就是快手爲什么能在今年初一下甩掉五百多億的“巨額虧損”。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5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