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爲什么不香了?

BT財經 發布於:2022-08-19

海底撈巨虧當然不是因爲“食客窮了”,公司內部的管理、運營企劃和梯隊建設等問題,都在這次危機中逐一暴露。

文丨BT財經 遊璃

海底撈正在被消費者拋棄。

當我們提到火鍋行業老大,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海底撈。這同時牽扯出另一個殘忍的事實,那就是品牌價值雖然需要企業長期的投入和維護,卻無法在危難時刻爲企業保障幾分有效轉化。

8月14日晚間,海底撈於港交所官方網站發布盈利預警,披露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預計收入最高可能下滑17.0%。

這樣的情況下,海底撈當然也無力扭轉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虧損態勢。公告裏海底撈提示,報告期內公司的淨虧損預計爲2.25億至2.97億元。

其實海底撈從去年下半年就在持續虧損,2020年疫情初期海底撈曾瘋狂擴店,开始巨額虧損隨後在2021年緊急剎車、轉而开始關店計劃,41.6億的虧損總額將上市後三年的淨利潤一把虧光,2021年也是海底撈上市以來的首個年度虧損。

海底撈發布盈利預警後股價應聲下跌,截至8月16日收盤,海底撈股價定格在16.68港元,降幅爲3.58%。海底撈股票自2月高點算起,最高跌幅83%。曾高達4800億市值的海底撈,現在已不足千億。

有媒體認爲這是疫情影響導致的,但是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創造了9650萬元淨利潤,2021年海底撈同樣處於疫情影響中。

也有媒體認爲,海底撈上半年在外賣、社羣、线上直播及商城等方面的多元化業務拖累了業績,正是這些分散了主營業務精力導致其大幅虧損。

究竟什么是造成海底撈虧損的根源?

網紅不紅了?

8月15日一早,#人們爲啥不愛喫海底撈了#詞條登上熱搜,“價格太貴”和“只剩服務”成爲評論區的主要槽點。網友們戲稱:“價格越漲越高,天價火鍋海底撈是我不配了。”

其實從海底撈迄今爲止釋出的財報來看,2021年海底撈的客單價其實是有所下降的。海底撈2017年至2020年客均消費保持着2%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速,盡管2020年疫情襲來,但海底撈的客單價漲勢仍然保持穩定。

但到了2021年,海底撈客單價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回落,由2020年的110.1元下滑至104.7元,相較疫情前2019年的105.2元也略顯頹勢。

這與消費者的感受是很不一致的,不管在社交媒體上給出的反饋,還是到店消費時的切實體驗,海底撈漲價都明顯能被受衆感知。出現如此落差的原因,餐飲行業資深從業者孟超認爲與海底撈的“小份菜”策略脫不开關系。

公开數據顯示,海底撈2021年半份菜的點單量是2020年的1.5倍,由於半份菜的單價相對整份菜更低,想要提高客單價,難度也隨之增加。孟超表示;“海底撈的半份菜模式在疫情前就已經出現,但現在後疫情時代到來,很多餐飲品牌也在引流增收的壓力下主動推出小份菜,模仿者衆的市場環境削弱了海底撈的創新性和競爭力,因此在拉回客單價上的貢獻也就越發受限。”

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海底撈开始在菜量上做出調整。熱搜詞條的評論裏,大批網友質疑海底撈“加價還減量”。“上次我們三個人去喫,還沒點菜,鍋底加餐位就過了一百。”“半份土豆等於半個土豆的量,每家店標準還不一樣,摳門的海底撈真是精於算計顧客。”

類似的聲音層出不窮,海底撈的消費者忠誠度和用戶粘性也隨之降低。餐飲行業最能反映門店運營效率的指標是翻台率,前些年海底撈的日均翻台率都是5次左右,2019年小幅下滑至4.8次,但總體表現較爲穩定。而到2020年,由於疫情突襲,海底撈翻台率下滑至3.5次/天,2021年疫情肆虐的情況整體緩和,海底撈卻一蹶不振地把翻台率降到了每日3次,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下降最大,從3.6次/天降至2.9次/天。

此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爲,海底撈由網紅變“不紅”的因素可分內外,外因是疫情影響,內因是快速开店。包括海底撈自己,也認同這個解釋。盈利預警中海底撈表示,要對旗下門店進行優化調整,收縮業務擴張來改善公司經營狀況,因此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2.55億元至3.27億元。

海底撈被稱爲“啄木鳥計劃”的關店舉措從去年11月开始實施,當時宣布將在2021年年底前關閉300家左右的門店,但目前來看,這一企劃不僅沒有收到成效,還有將範圍擴大的趨勢。

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仍在關店,半年時間內減少的門店數量約爲80家,這場斷尾求生般的博弈,血流何時止息還沒有定論。

剝離虧損的海外業務

客觀來說,海底撈不是餐飲業唯一一家業績慘淡的公司。

同樣處在火鍋賽道內的呷哺呷哺像是約好了一般,也選在了8月14日晚間公布盈利預警。公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預計營收爲21.6億元,同比下跌29.0%。淨虧損預計在2.7至2.9億元區間。形成對比的是2021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的虧損額爲0.47億元,今年同期虧損增幅474.47%至517.02%。

分析原因時,呷哺呷哺把責任歸結到了疫情頭上。根據呷哺呷哺公开的數據,店面所在的116個城市中受到疫情影響的有92個,佔比79%,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一线城市尤其嚴重。

呷哺呷哺表示,爲了降本增效,他們將與餐廳出租方進行談判,爭取減租或免租,同時整合升級現有會員系統,加強引流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餐廳利潤。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以下兩點,一爲採用更科學的選址系統爲新开餐廳選址,二是立下全年开店100家的硬性KPI,而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新开的店鋪還只有21家。

二級市場對呷哺呷哺上述自救舉動的反應並不熱烈。目前呷哺呷哺的階段新高是6月底創出4.53港元/股,隨後基本一路下行,8月16日報收於3.25港元/股,微漲2.25%,但整體持續回落,近一個半月累計下跌30%左右。

可以看出,二級市場投資者們對疫情期間餐飲業的全盤皆輸有一定心理預期,大漲大跌的情況很少出現。不過要想真正搏得資本青睞,玩家們也必須拿出行之有效且腳踏實地的長期战略。在這一點上,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都做得不好。

在海底撈的公告中,未來規劃是模糊的,只有一句“密切關注市場狀況並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想要預判海底撈的預判,從它前不久官宣的特海國際拆分上市出發或許更爲準確。

7月11日,海底撈發布公告表示正在考慮將Super Hi公司(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下稱“特海國際”)股份進行實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尋求在港交所主板單獨上市的可能。在海底撈的商業版圖裏,特海國際主要負責的是大中華區以外的餐飲業務,也就是常說的海外板塊。

金融投資界業內人士介紹,實物分派和介紹上市的統一特點是快,“不發新股、不融資,上市只是爲了增加流動性。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了發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環節,大概能減少6個月左右的遞交招股書、尋找投資人時間,加快上市流程。”

由於宏觀環境不佳,市場風向整體不看好消費尤其是餐飲賽道,當下不能算作特海國際上市的最好時機。行業的共識是,特海國際2021年1.51億美元的淨虧損,對海底撈來說或許已經是不能承受之重,無論管理層還是股東,都不愿意再承受風險,而把尚未盈利的業務剝離出去,就是海底撈扭虧爲盈的方法。

要知道,海底撈海外業務在去年還是其重點扶持的核心業務之一,但是特海國際並不爭氣。

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特海國際所佔的門店數僅爲海底撈總門店數的7%,但卻貢獻了將近25%的虧損,2021年海底撈年內虧損41.6億元,海外業務虧損10.2億元。

餐飲行業研究員劉方指出,虧損業務的分拆和上市,不僅可以使海底撈的財報相對好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股東的安撫。

劉方同時認爲,這一招壯士斷腕雖然能快速增厚海底撈利潤,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劑短效藥。海底撈要想獲得長期發展,必須在守好基本盤的同時深入分析消費者訴求,從根本上解決競爭力減弱的問題。

老引擎失靈,新引擎難尋

作爲一家發展遭遇瓶頸的公司,不得不說海底撈已經在尋找新增長引擎的道路上努力了很久。

從2012年新加坡首店开業至今,海底撈的出海路已經走了將近十年。這十年來海底撈把餐廳开到全球四大洲的11個國家裏,新加坡、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和越南五國开設的門店數都達到了十家以上,大中華區以外的門店總數爲97家。

但在海底撈相關公告及特海國際上市申請中,海外餐廳的運營表現算不上好。

特海國際申請書顯示,海外門店翻台率近年出現明顯下滑,2019年的4.1次/天已經降低到了2021年的2.1次/天,即便算上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中國內地以外餐廳2021年翻台率也僅2.3次/天,較2020年的2.8次/天進一步下滑,甚至不及同期中國三线及以下城市。

門店運營效率下降對公司業績造成了直接影響,2019年至2021年特海國際分別虧損2.3億元、3.5億元和9.6億元,盈利能力不足的問題始終沒能解決。雖然新加坡地區一度表現出色,比如2018年時海底撈在新加坡的門店單店年收入高達5900萬元人民幣,高於國內一、二、三线城市,但新加坡本身就是海外市場的一個特例。

Castbox創始人王小雨在聊到出海業務時就曾提到,新加坡的華人佔比高達70%左右,幾乎可以稱之爲半個華人世界。“新加坡與國內的距離相對比較近,雙方的文化和各方面習慣也更加相似,這從客觀上來說是更適合內地企業出海的緩衝地帶。要想把在新加坡的經驗復制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是不現實的,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新的難關。”

寄托了海底撈第二增長曲线期望的,還有多元化战略下推出的多個餐飲副牌。

據紅星資本局統計,海底撈近些年至少孵化了十個快餐項目,營業範圍包括面食、蓋飯、簡餐、日料等。但就在去年年末,喬喬的粉、佰麩私房面、撈派有面兒和大牟田等子品牌都迎來了一波關店潮。

有業內人士分析,“某種程度上講,快餐、休闲餐、正餐以及商務餐的商業模型、成本結構不同,其對應的盈利模型也不相同。”中餐的口味標準化之路本就艱難,海底撈的成功與火鍋賽道品控更爲簡單不無關系,所以它在這方面積累的供應鏈和品牌優勢,不一定能保證子品牌成功。

長期關注海底撈的投資界人士彥飛認爲,當下海底撈最重要的還是顧好主品牌,在確保基本盤穩定的同時尋覓機會,比如利用火鍋的社交屬性和顧客的等位時間,進行自家新品牌的推薦。

不過這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Z世代喜歡獨處的特點十分突出,他們樂於在互聯網上展露自己的“社交恐懼”屬性,海底撈如果真的以近乎地推的形式迫使顧客接收信息,或許會導致社交媒體中的更大反彈。

無論如何,好產品仍然是企業向好發展的核心。海底撈能夠不斷嘗試新方向,與母品牌的多年積累有着莫大關系,一旦底盤出現搖擺,創新就會無從談起。

海底撈這次虧損當然不只是因爲食客窮了和消費環境變了,海底撈內部的團隊管理、運營企劃和梯隊建設等問題都在這次業績危機中逐一暴露,如果能安然度過危機,海底撈亟需考慮如何應對這些問題。

火鍋賽道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海底撈來說業績已經拉響警報,留給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了,因爲畢竟資本與消費者都是善變的。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5/07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