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的「產能過剩」已經開始反噬,中國政府和銀行最終也要買單

admin 發布於:2024-04-18

中國南京一間工廠裡的機器人手臂。(美聯社)

按照「中國衝擊2.0」的論調,中國除了給西方帶來安全威脅並以低端工廠製造競爭壓力,還企圖以低價的高科技產品充斥西方市場。不過,這種戰略對中國自身的不利影響卻不那麼受關注。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雖然中國的工業引擎在1月和2月加速,但在3月卻再次減速:產出僅同比成長4.5%,與1-2月裡7%的增速相比大幅下降。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第一季製造業產能利用率驟降至73.8%,除去受新冠疫情影響的2020年第一季,這是至少自2015年以來最弱的一季。從量上看,3月份中國出口創下了近十年來的高點。但就價值而言,僅勉強高於去年10月份的水平。

換句話說,企業在國內外的定價能力都在減弱,利潤壓力可能正在增加:本月晚些時候將公布的3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將值得關注。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產能利用率的細分數據。在中國政府最看好的汽車和電氣設備等行業,產能利用率的下降尤為明顯。這些行業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包括電動車、晶片和太陽能電池板。決策者在最近的講話中重點強調了這些行業,但它們卻一直是西方政要的夢魘。2024年第一季,汽車製造業產能利用率降至65%以下,遠低於2016年年中69.1%的前低點(不考慮2020年第一季)。

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出口行業實際上表現相對較好。第一季紡織業產能利用率有所上升,電腦和通信設備產能利用率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了很多。

抑或,中國可以繼續將超額儲蓄投資於製造業,進一步催生過剩產能,但最終買單的將是中國的銀行和中國政府,而不僅僅是中國的貿易夥伴。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每天只要10.9元

2024/05/01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