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創科25人|專訪香港科技園公司CEO黃克強:發展創科是香港的“生存之道”

21財聞匯 發布於:2022-11-23

作 者丨朱麗娜

編 輯丨李豔霞

坐落於新界的香港科學園,毗鄰風景秀美的白石角海濱長廊。作爲香港特區政府主要的創科旗艦平台之一,成立20年以來,香港科學園目前已匯聚了超過1100家科技企業,擁有11000名研發人員。


“香港每3-4名研發人員就有一個在科學園,這裏是香港研發人員的集中地。建立創科的生態圈,研發人員很重要,”香港科技園公司CEO黃克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自豪地說道。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產業發展,鼓勵年輕人積極投身創科的浪潮。據了解,目前1100家園區企業中有約600家初創企業,包括200家左右處於孵化前期(pre-incubation)的科技公司。同時,科學園亦聚集了一批實力雄厚的頭部科技企業,如商湯、思謀科技等。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在黃克強看來,科學園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香港的強項是基礎科研,科學園的角色就是把這些基礎研究成果變成產品。我們提供一些共用的實驗室,包括產品开發、生物科技、數據、機器人以及一些虛擬的實驗室,幫助這些初創企業實現產品商品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負責科學園的管理運營,每年都收到大量的企業入駐申請。黃克強坦言,在篩選這些申請企業時主要秉持兩大準則:“創科必須要跟科技有關,無論是初創還是大企業,必須有一半的人員從事研發。同時,研發不光是科研,我們更重視產品的开發,不一定是最頂尖的科學,而是能夠落地的產品。”


據了解,目前科學園孵化的企業主要分爲科技以及生物科技兩大類,孵化的時間大致爲3-4年。黃克強透露,香港的創科發展勢頭良好,過去5年園區內的公司共籌獲超過802億港元的資金;“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管理着超過6億港元的資產,以政府投資帶動外界增加對創科的投入,該基金每投資1港元,便會吸引外界投資16港元。



66 66

創科是“生存問題”



在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之前,黃克強曾在多個跨國企業擔任高層,包括通用石油天然氣、艾默生、Caterpillar等。他坦言:“香港過去二、三十年,在科技上的投入很少。過去五、六年(投入)特別大,我們有很好的大學、研究機構,背靠粵港澳大灣區8000萬人口的大市場。同時,香港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有很好的政府政策支持。”


黃克強強調,香港發展創科與再工業化“不是選項,是生存之道”,“全世界都處於科技的顛覆浪潮中,科技必須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有能力也有條件去推動創新科技,這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須要做的。”


自1980年代起香港的工廠紛紛外移,叱吒一時的香港制造業逐漸式微,金融業和以旅遊爲核心的服務業興起,制造業在香港GDP佔比少於1%。然而,新冠疫情凸顯了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化、制造業缺位的弊病。


因此,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不斷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推動優秀科研成果的轉化及商品化,發展高增值的先進制造業。香港特區政府2015年特別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再工業化”概念。


然而,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發展工業的路徑?


對此,黃克強表示:“工業是我們需要發展,但如果是一些需要幾十萬個工人的那種工業,那始終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做一些比如生物科技類的,不需要很多人很大地方的工業。其實,香港有一定能力,也可以做到一定規模。”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再工業化,將聚焦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產工序等主要領域。同時,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將會設置“工業專員”,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會資助更多智能生產线在香港設立,目標是在五年間將累計數目由目前約30條增至超過130條。



66 66

搶人才



衆所周知,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要素。然而,近年來香港的人才缺口問題日趨嚴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披露,過去兩年內香港流失了約14萬名勞動人口,因此特區政府高調宣布一系列“搶人”措施,吸引創科人才來港。


據了解,14萬人中高技術人才達8.8萬人,佔約三分之二。爲此,特區政府宣布由政務司司長帶領“人才服務窗口”統籌招攬內地及海外人才,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期望每年吸納3.5萬名人才,並提供一站式支援。此外,特區政府將聯合內地與海外17個辦公室成立經商人才專組,在全球網羅精英人才。


“一方面爲香港本地的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愿意投身科技;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要成爲國際人才中心,不光是本地人才,也要吸引全球人才來這裏落戶,”黃克強說道。


事實上,目前香港科學園內的科技企業大都面臨人才招聘困難。”黃克強坦言,園區的年度職業博覽有逾千個創科職位,雖然收到7萬份履歷,但最終僅200人獲聘,反映業界所渴求的人才與大學培訓的學生,在技術要求上存在一定的錯配。


在他看來,人才供應的錯配背後有很多因素,“有很多結構性的原因,包括教育、人才入境各方面的工作。科學園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提供很多實習的機會、培訓的機會。我們有很好的計劃吸引最頂尖的人過來,甚至到VTC(職業訓練局)、學徒這種,我們也給他們很多這樣的工作(機會)。我認爲,需要整個香港政府、香港社會去一起推動。”


同時,爲培育更多創科專才,科技園公司此前亦推出了“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TLT)”,與夥伴企業合作,爲人才提供持續培訓,以及園區公司的全職工作。據了解,該計劃去年有6間園區內的企業參加,收到超過600份本地及海外申請,最終有8人獲選,其中6人畢業自本地大學,亦有來自劍橋大學、倫敦學院等海外頂尖高校的畢業生。



66 66

“榔頭”與“釘子”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科技與產業的密切對接是營造創新環境的要素之一,這是創新環境實用化的主要出路,也是科創成果產業化的最有效途徑。


由於香港是一個小型經濟體,缺乏相應的產業配套,導致很多科研成果在產品轉化方面遭遇瓶頸,被視爲香港科創產業發展的一大“短板”。


黃克強舉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基礎研究是我們(香港)的強項,也不要硬去做一些我們不強的地方,關鍵就是當你是榔頭的時候,你會去找釘子去敲;但是你有榔頭,你要有釘子才行,有釘子有榔頭,還要有木板才行。”


近年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迅速,其中特區政府今年5月宣布的創科旗艦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簡稱“InnoHK”),成功促成香港與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合作,共同开發出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在黃克強看來,與香港現有的其他創科孵化平台相比,“InnoHK就是他們必須在科學園裏面做研發,而不是在大學裏面寫文章。目的就是他們做的工作、做的研發必須有一個商品化的出口才能進來。現在來講,有很多都已經有東西出來。我認爲,關鍵是這些科學家、教授他們需要很多投資者或者工業家去幫助他們去想(應用)。”


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以來,香港和深圳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大中心城市,在科創合作方面備受矚目。


黃克強坦言:“其實我認爲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夥伴,某種程度上也是競爭對手,競爭是好的,我們基礎研究從0到1、從1到10,深圳是從1到10、從10到3000,未來有很多空間可以合作。”


據了解,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將於今年下半年分階段投入服務,配合香港未來發展及持續增長的創科需求。位於深圳福田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佔地達3.1萬平方米,兩幢大樓爲夥伴企業提供辦公室、實驗室、共享工作空間、會議及展覽場地和其他園區設施。


談及开設深圳分園的目的,黃克強笑言:“很簡單的就六個字:引進來走出去。” “’引進來’就是希望利用福田吸引香港甚至全世界的科技企業,經過香港跟福田去开發大灣區8400萬(人口)的市場甚至14億的人的市場。’走出去’就是希望香港跟福田合作,吸引全中國最好的科技企業經過福田跟香港這個渠道去开發全世界的市場。”


“香港本身是很小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香港是個很好的起點。咱們的科技從0到1、1到10,然後在14億人口裏面變成從10到3000,這就是我們希望走出來的路!”黃克強說道。


以下爲21世紀經濟報道與黃克強的對話實錄。



66 66

香港研發人員的最大集中地



66

21世紀:科學園作爲香港創科孵化的最大的平台之一,成立20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首先想請您介紹一下現在整個園區入駐企業的情況?


黃克強:我們剛剛慶祝過20周年,目前在科學園裏面有大概1100家公司,大約18000人左右在這裏上班。其中,11000人左右是R&D研發的人員,我們對於這個數字包括11000人是比較重視的,因爲我們的工作是建立這樣的一個生態圈,研發人員是很重要的。


我甚至敢說,在香港來講,研發人員的集中地最大就是在這裏。在香港每3-4個研發人員有一個在這裏。1100家公司中大概有600家是初創企業,其中包括一些很初期的大學生或者是學生創業嘗試的preincubation,就是完全前期的大概有200家;真正創業的隊伍大概有三、四百家左右。所以,生態圈是在發展當中,不敢說很成熟,但是在過去幾年有一定的成效。


66

21世紀:對於很多初創的企業,比如說他們想要申請來香港科學園需要符合什么樣的條件,我們在篩選這些申請企業的過程中主要有什么樣的標準?


黃克強:基本上來講,你的創業必須要是跟科技有關,不管是初創也好是大企業也好,必須有一半的人、有50%的人做研發才能進來,這是我們很重視的一個要求。我們說的研發不光是科研,而更重視的是產品开發(development)。


初創企業在這裏孵化的話基本上有兩大類,一類是科技Technology,另一類是生物科技。正常的科技(企業)孵化大概三年時間,你在當中要做產品开發,找客戶找投資者。如果是生物科技企業的話是四年,當中我們有很多產品开發甚至是做臨牀等。最關鍵最重要就是,你覺得很有前途的科技在背後支持你。


66

21世紀:就是一定要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硬的科技?


黃克強:我講的是科技,而且研發不一定是最頂尖的科技,不一定是最頂尖的科學,而是能夠變成產品、有一定的東西。


66

21世紀:就是能夠落地。


黃克強:落地是最重要的。


66

21世紀:現在整個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您曾經說過科技不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生存的問題,能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是您怎么樣的思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黃克強:與我個人的背景(有關)。我不是公務員,我過去三、四十年都是在跨國企業工作,香港過去二、三十年其實在科技裏面投入很少,就是過去這五、六年投入特別大。香港有很好的基礎,有大學、有研究的機構、有很好的市場。香港700多萬人口,但是背靠的大灣區有8000多萬人口,這是很大的市場;有金融市場支持,有國際接軌,有很好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香港有很好的基礎。


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全世界都在科技顛覆中,科技必須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有能力有條件去推動創新科技,所以我覺得這個不是可選項,是必須要做的。



66 66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國際人才中心



66

21世紀: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有發展科創的很多先天的優勢跟條件,還存在哪些短板或者不足?


黃克強:我覺得,基本上很多條件都存在,我個人認爲人才是一個需要做好的事情。人才是做任何科技做任何工業都需要的一個重要的的元素,關鍵是在人才上有兩個方面(要做):第一是給香港本地的年輕人機會,讓他們愿意投身科技,本地人才是需要推動的;第二,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要成爲國際人才中心,不光是(吸引)本地人才,也要吸引全球人才來這裏落戶。


我希望可以多做點工作,把香港這個環境做好,吸引全球的人才過來。(香港)必須要成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人才中心。


66

21世紀:人才的確是科創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我們跟一些香港的創科企業交流,大家都會提到,在招聘人才面對一定的困難。您怎么看香港創科人才供給跟需求之間的錯配?


黃克強:是有點困難的。科學園每年三、四月會做一個職業博覽,幫園區的1000多家公司招人,過去三年每年都有一、兩千份工作機會就在科學園,大部分都是研發的工作,這種空缺是很多的。


我覺得錯配有很多原因,很多結構性的原因,包括教育、人才入境各方面的工作。科學園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提供很多實習的機會、培訓的機會。我們有很好的計劃吸引最頂尖的人過來,甚至到VTC(職業訓練局)、學徒這種(層面),我們也給他們很多這樣的工作(機會)。香港政府很多部門都在講搶人才,我認爲需要整個香港政府、香港社會去一起推動。


66

21世紀:除了人才以外,空間也是很多初創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會面臨的一個限制,我們知道科學園之前跟深圳籤訂了框架協議在深圳开設分園,目前的進展怎樣?


黃克強:在香港來講,土地永遠都是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這裏其實差不多90%都(租用),地方是不多了。(科學園)深圳分園在福田大概有3萬平方米的兩棟大樓,現在正在裝修,希望今年年底之前可以完成,然後明年年初春節前後可以开幕。


开分園的最主要目的,很簡單的就六個字:引進來、走出去。“引進來”就是希望利用福田吸引香港甚至全世界的科技企業,去开發大灣區8400萬的(人口)市場甚至(全國)14億人口的市場。“走出去”就是希望香港跟福田合作,吸引全中國最好的科技企業,經過福田跟香港這個渠道去开發全世界的市場。


香港本身是很小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香港是個很好的起點,然後咱們科技從0到1、1到10,然後在 14億人口裏面變成從10到3000,這個就是我們希望走出來的路。



66 66

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夥伴



66

21世紀:大家都說香港是一個很好的試驗田,對於未來港深兩地的在科創合作方面,有哪些地方可以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


黃克強:其實我認爲香港、深圳是非常好的合作夥伴,某程度上也是競爭對手,競爭是好的。我們的基礎研究強,我們是從0到1、1到10,深圳是從1到10、從10到3000,我覺得很多空間可以合作。


66

21世紀:香港特區政府爲了推動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也推出了InnoHK的平台,相比現有的一些創新平台,InnoHK 在轉化這方面有哪些獨特之處?


黃克強:InnoHK是香港政府拿了100億港元出來,分給現在28家(企業),一類是AI、人工智能跟機器人,另一類是健康科技。每一家都是香港有名的非牟利的科研機構跟國外一家合作在科學園裏做;差別就是,他們必須在科學園裏面做研發,而不是在大學裏面寫文章。目的就是他們做的工作、研發必須有一個商品化的出口才能進來。現在,有很多項目都已經有東西出來,比如有做手術的機器人,比如有紡織方面的AI,也有一些做疫苗的。


我認爲,關鍵並不是這么快要很多產品出來,而是這些科學家、教授他們需要很多投資者或者工業家去幫助他們去想。因爲很多時候科學家的的想法就是我研究出一個很好的產品、很好的技術,但他們沒有想到怎么去應用;但是,我們做業務、做生意的人,想法就是客戶有什么需要,我才去找一個解決方案。


66

21世紀:有一些評論認爲,香港的創科模式跟內地或者以深圳爲代表的創科模式不同,深圳可能是以市場需求來驅動的,所以很多企業都是從市場的需求痛點來出發。但香港一直以來,創科投入都是以政府投入,以對高校科研人員在基礎科研這一方面的投入爲主。所以,這兩個模式您怎么來看?


黃克強:我覺得這是香港的強項,我們的基礎研究很重很強,我們也應該把這一方面做好,不要硬去做一些我們不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的科技是硬科技,都是很好的科技,關鍵就是我經常講的,當你是榔頭的時候,你去找釘子去敲;但是你有榔頭,你要有釘子才行;有釘子有榔頭,還要有木板才行。我們是有榔頭,有釘子去找木板,我覺得都重要的。我們的基礎研究很強,所以我覺得香港跟深圳跟大灣區(內地),有很多的合作機會。


(實習生丁寧 對此文亦有貢獻)


策劃:於曉娜

記者:朱麗娜

編輯:李豔霞

監制:朱麗娜

設計:白宇航、黃丹虹

審校:強燕、陳晶晶

視頻剪輯:實習生牟容葶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梁俊斌 曾靜嬌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編輯: 張然 唐雙豔 吳婉婕

海外商務合作: 黃子豪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66

 E N D

66

本期編輯 祝浩傑 實習生 吳梓楹

66

百萬讀者都在看

66

24時起,下調!

胡潤報告:這些人總資產160萬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2024/04/24 - 外匯經紀商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