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同城上市,王衛第四個IPO慘遭破發

AI財經社 發布於:2021-12-15

撰文/《財經天下》周刊作者 劉雪兒

編輯/ 陳芳

12月14日上午9點半,伴隨一聲清脆的銅鑼聲,順豐同城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爲港股即時配送第一股。但上市首日,順豐同城卻遭遇破發的窘境,當日收盤每股報收14.9港元,跌9.26%,總市值139.1億港元。

資本市場的表現並未影響到順豐同城實控人順豐控股董事長、總經理王衛的心情,他特意梳着小背頭,戴着一貫的黑框眼鏡,身着順豐同城黑色打底的工裝外套和淡藍牛仔褲,在發言致辭中,不僅感謝了各級政府、客戶及數十萬騎手的付出,還強調“順豐同城是順豐集團的重要战略”。

順豐同城CEO孫海金則顯得更爲謙遜,這個15年的順豐老臣早年輪崗多個職位,直到2016年起开始負責同城業務後才逐漸走到台前。他對同城寄予更大希望,直言:“順豐同城目前還是小學畢業,未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要走。”

熟悉王衛的人都知道,他早年排斥資本市場。而如今順豐同城上市,是王衛繼順豐控股、順豐房托、嘉裏物流後迎來的第四個IPO,其間跨度只有5年。

一年前就开上市衝鋒會

順豐同城的上市早有謀劃。一名離職一年的順豐同城某大區總經理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去年我們就參加了高管上市衝鋒活動,是同城高管內部的一個小活動,今年上市也是提前定好的。”

其實,同城業務在剛孵化時就比較獨立。順豐同城前中層袁海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同城業務與順豐主體的快遞業務有明顯區分,不屬於快遞那條業務线,相比幾個新業務也比較獨立,比如冷運及醫藥業務和供應鏈業務都偏行業解決方案,不屬於單獨序列的業務鏈條,而同城和快運業務、國際業務相比,也千差萬別。所以同城業務有很清晰的定位,也爲後來獨立資本化留下口子。”

事實也證明,相對獨立的順豐同城在跑步上市。2016年內部孵化,2019年3月就獨立運營。從成立到上市,只花了五年時間。袁海透露,开始內部做覺得步子慢,就向外吸納人才,挖了很多百度外賣的技術團隊,加上順豐原來的營運團隊,業務才快起來。

幾位知情人士透露,跑起來的順豐同城曾想走收購路线,比如收購以“一對一專人直送”著稱的閃送,但被閃送創始人薛鵬拒絕,理由是想獨立發展。

當然,順豐同城也沒太惦記閃送這塊市場,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B端市場上。袁海透露,順豐同城初創時,因爲很多商家由於高費用不想用美團、餓了么配送,想用順豐同城自配,此外順豐還有不少KA大客戶,比如百盛中國等就爲初期的同城業務貢獻了不少單子。

面向B端的同城配送市場必須要有商流支撐,比如美團騎手不愁訂單,蜂鳥則依靠餓了么,達達抱上京東到家的大腿,順豐同城似乎有些尷尬。

集團層面的順豐控股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從招股書可看出,他們也在着力扭轉局面。2019年前,順豐同城的訂單主要來自餐飲,但此後順豐控股貢獻的單量逐漸增多。從截至2021年5月的前五個月訂單看,同城前五大客戶中,第一名是貢獻38.6%訂單的順豐控股,剩余四家餐飲公司共貢獻22.5%的訂單。

也難怪袁海感慨,現在閃送已經不是順豐同城的完全對標物了,同城與達達比較相似,“二者的訂單結構類型一樣,都是集團主業和第三方貢獻大頭,但商流性質不同,達達主要是零售訂單,我們更多是快遞相關的單子。”

從排斥上市到四個IPO

與如今懷抱四個IPO形成較大反差的是,王衛曾經一度排斥上市,甚至直言“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

在當年的認知裏,王衛認爲順豐也缺錢,但不能爲了錢而上市,他害怕上市後,企業會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被每天的股價波動牽連,對企業的長期管理不利。

直到2021年4月的股東大會上,王衛依然對上市懷有疑慮,“我經常在問,我是不是應該不上市呢?”當時正值順豐最慘財報發布,一季度虧損近10億元,股價狂跌,外界質疑不斷,王衛不得不在股東大會上道歉,並承諾“以後經營問題導致的虧損不會再出現第二次”。

不過,王衛終究選擇用腳投票,2017年2月順豐控股上市。因爲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的四個月裏,圓通、中通、申通、韻達先後上市,國內快遞战終於集體上升到資本層面,王衛不得不應战。

“快遞行業比較內卷,你不上市就沒有資金做基礎投入,其他家資本化後都在做前瞻性的布局,你不跟進未來就會被落下。”袁海透露。

同城業務也是如此,2020年順豐控股財報中,同城業務貢獻31.46億元收入,佔總收入比僅爲2%,當集團還在爲未來战略布局時,不如讓潛力並不大的同城業務早點上市。

況且,順豐同城還存在較大虧損。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順豐同城分別虧損3.28億元、4.69億元、7.57億元,合計虧損超過15億元。

這與營收數據形成鮮明反差,2018年-2020年、2021年前五個月的營收分別是9.9億元、21.0億元、48.4億元、30.4億元,尤其近兩年的同比增速都在100%以上。

如果結合訂單數算出每單的平均收入,虧損的謎底也許解开了。2018-2020年、2021年前五個月的單筆訂單收入分別是12.45元、9.99元、6.36元、2.85元,逐漸下降,可見順豐同城當下的策略是燒錢搶市場。

未來順豐同城盈利的希望依然渺茫。關鍵原因在於,在即時配送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成本佔比太高,從近三年看,人力外包成本及僱員福利开支佔營業成本的比例都在97%以上,2020年該指標一度飆升到49.21億元,甚至超過了當年營收48.45億元。

順豐同城的未來或許可以參考達達。達達2020年6月上市後一直未盈利,今年第三季度虧損5.4億元,比上年同期擴大,2017年至今已累計虧損86億元。

這么看來,讓順豐同城早點上市,“燙手山芋”自力更生,或許是王衛的真實目的。

(應人物要求,袁海爲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账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2024/04/24 - 外匯經紀商評分